Pages

Saturday, December 31, 2011

貧窮,循環再循環

貧窮,有時就好像圓圈一樣,不斷地循環,一代傳一代。過了幾十年,還是那麼貧窮。

很多人說,貧窮是因為懶,無可否認的,有些人的確是因為懶,不願做工,所以很貧窮。但現實中,我們可看到身邊的許多人,一天工作超過10個小時,甚至是打2-3分工,但那些人還是很貧窮。(如廉價外勞)要知道,一個時薪3令吉的人,儘管1天工作20個小時,薪水也可能比不上某人工作1小時,甚至是1秒的薪水。

被騙,好過少賺!

面對著一些很像是騙局,超乎常理的超高回酬投資計劃時,有些人竟然認為,試試無妨,被騙,好過少賺。

有些人說,投資總是有風險的,把錢“投資”在這方面,總好過放定期存款,賺取那13%的利息。

看來,這些人分不清楚,什麼是投資風險,什麼是被騙風險。

Friday, December 30, 2011

消費!

每當你花錢消費時,究竟真正要買的東西是什麼?是食物?環境?感覺?氣氛?還是?

了解了本質後,就能探討是否物有所值了?

想像一下,若你去某連鎖店用餐時,

點了1個套餐,即一碟炒粉及一杯飲料,共支付了15令吉,
所支付的錢可能是這樣分的

30%是業者利潤
15%是特許經營權費用
10%是店面裝修費,包括桌椅、餐具等
15%是店面租金
10%是食物的原料成本
10%是員工薪水
5%是水電煤氣等雜費
5%其他

再怎麼省,都還是窮!

某些人再怎麼省,都還是窮

某些人再怎麼奢侈,都還是富。

這,就是貧富懸殊。

1個月入800令吉的人,左省右省,每月只花50%收入(400令吉),10年後也只能存48000令吉

1個月入100萬令吉的人,每月花99%收入(99萬令吉,比400令吉高出了2475),10年後仍存下120萬令吉

所以說,若要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,怎能不從收入著手呢?、

Friday, December 16, 2011

同樣的價錢,不同的價值!

新年了,你打算買個手機,你在這間店問到500令吉的價格。你的朋友突然跟你說,只要多走10分鐘的路程,就可用495令吉買到同樣款式的手機,那你願意過去嗎?

另一個情況,

當你逛街時,突然想上廁所(不是很急),不過這間廁所收費5令吉20仙,你的朋友突然跟你說,只要多走10分鐘的路程,那邊有間同樣素質的廁所,只收20仙,那你願意過去嗎?

同樣的5令吉,對你來說有差別嗎?

##CONTINUE##


同樣的5令吉,可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。你可能覺得區區5令吉而已,幹嘛還要多走10分鐘去另一間點買手機。但你可能會認為,用5令吉20仙來上個廁所,那根本是砍人的,多走10分鐘又何妨。

究竟這是人們缺乏理性,不懂得衡量同一筆金錢的數額,還是不能單純從金錢數額來看這種事情?

當然,其中一個因素是,我們會用巴仙率來衡量。5令吉只佔了500令吉的1%,那沒很多,所以省下腳力及時間精神更好。

但是,5令吉卻佔了20仙的25倍,多麼誇張的巴仙率啊。那怎麼值得呢?

另一方面,我認為,有時候除了金錢的相對數額外,我們也考量購買品是否物有所值。儘管是同樣的一筆錢,但就是覺得那樣東西不值得這個數額,乾脆不買。

很多時候,我們對於許多商品,心中已有把尺去衡量當中的價值,並在心理定下一個底線。若超過底線,那就不能接受了,這時已經不關金錢的數額,而是物品的價值。

有些東西值得的,多花一點錢都沒關係。有些東西不值得的,儘管只花一點點小錢,那都是浪費。

因此,有些人可能不捨得多花幾令吉去讓一些大資本家賺錢。另一方面卻捨得多花點錢做慈善。

這,有沒有問題啊?

看病記!

不久前,又再次生病了。

這次,在發燒的第一天,我就去看中醫,希望得以盡快康復。但結果,病情時好時壞,就這樣嚴重地病了4天。

在第5天時,當我上班時與其他同行聊起,他們認為我中了骨痛熱症。儘管我當天覺得病情好轉了很多(雖然前幾天都這麼覺得),也不認為自己是中了骨痛熱症,但為了安全起見,我還是選擇去政府中央醫院驗血檢查,以求安全。

結果,當我驗血之後,醫生看了該報告後的第一個感覺是說,看起來不像是骨痛熱症。但她仔細看了一下之後,說我的白血球數量很低,因此隔天需再去驗血。

##CONTINUE##

我第二天去驗血時(已換另一個醫生了),醫生說我的白血球數量已經上升了,但血小板的數量卻下跌(儘管還是屬於安全水平之上),當時我問她,我是否中了骨痛熱症,結果他沒有正面回答,叫我隔天前來驗血再看情況

他是他給了我一張卡片,裡面記錄著我的溫度、白血球、血小板等資料,但我當時沒仔細看清楚。

第三天驗血時,結果我的身體狀況好轉許多了,白血球及血小板都提高了。結果(又另一個)醫生說“恭喜你的骨痛熱症病症好了。不過記住,人的一生中可中4次。”

我這時立刻嚇了一跳,立刻疑惑地問醫生,那我之前是確診病例了嗎?如何確診的?

結果她回答說,“我們憑一些驗血報告,還有你的身體狀況如此認為的。”(儘管她是首次看到我,從來沒跟進我的病情。)

之後,我仔細看回那場卡片,大大個字寫著“骨痛熱症患者”。那就是說,第二天驗血時,醫生已經認為我患了骨痛熱症,但為何我問醫生時,他卻沒有正面回答我呢?

至少,我始終認為,憑我那幾天的病症,看起來不像骨痛熱症(不過我沒什麼醫學知識),但依然認為,是否中了骨痛熱症,已成為了一個羅生門事件。

分別見了3個不同的醫生。前2個沒通知我中了骨痛熱症。結果當我真正被告知中了骨痛熱症時,竟然是說我痊癒了。這是什麼情況啊?

後來,向友人了解後,原來我們的醫院體系並未真正確認我們是否中了骨痛熱症。他們只能夠憑著骨痛熱症的大部分病情來懷疑,認為很大可能中了,然後就用治療骨痛熱症的方式治療你,因此就只是要你盡快退燒,就好了。

聽說,若要檢驗骨痛熱症的病毒,或抗體,耗資較貴,而且程序較麻煩,因此醫院都沒這麼做。

不久後,我也有一個朋友因出紅點而看醫生時,一開始是被診斷為出麻,之後卻突然被認為是骨痛熱症,再後來又說不是骨痛熱症了。

從這件事情上,看來有兩個問題。第一,怎麼無法真正確診骨痛熱症?第二,不同的醫生只看病情記錄,根本沒跟進病情,與病人有跌脫節。

Saturday, December 3, 2011

供應與需求

經濟理論上有一條很普遍的規律,需求越高,供應越高。

目前,社會上許多人對“高檔”、“名牌”、“身材美醜”、“名利”的需求很高,所以這方面的供應也自然很高。

人家要看/欣賞名牌,所以我的名牌才有價值。否則,名牌算得了什麼?若我辛辛苦苦出名了,根本沒人在乎這名,人們更在乎平庸,那我的名字又算是什麼?

##CONTINUE##

因此,若要解決這個問題,其中一個方式就是砍掉人民的“需求”,讓許多缺乏內在價值的以上事務失去吸引力,如同糞土。那長久下去,這方面的供應也會逐漸減少的。甚至,我們可以顛覆他們期待的需求,從正面轉為負面,讓他們難堪。

舉例,在現代社會上,iPhoneiPad等好像是時尚的象徵。儘管他可能只是用來打機,根本不了解裡面的種種功能。但是,拿著這個時尚的貴產品,彷彿就是高人一等/前人一步的感覺。這時,他們的心理就是很想“供應愛炫的感覺”,等待著他人“讚美的需求”來滿足。

但是,若我們毫無感覺,根本沒有覺得那產品有什麼太了不起,而不是“哇,好厲害哦,買iPhone哦,有錢哦!真的是很時尚咯!”,那麼,對方的“供應”就好像沉落谷底了。買iphone200令吉的手機,面對同樣的待遇(視若無睹),那他是否更要認真思考,買手機的意義。

更甚的是,我們可以把這些需求轉為負面。例如,“哇,你前一架手機才剛換,現在去買這架,怎麼這麼浪費錢啊?”。

此外,一位駕著新的限量版名牌跑車,與另一輛駕著新的國產車的人同時來找我們。我們都秉持著平常心看待,並沒有特別讚賞誰的車。因為我們知道,車最重要的功能是載人,因此貴不貴,彷彿不那麼重要。

那個駕著限量版名牌跑車的人,我想他的心裡是抱著一股“讚美的供應”,希望獲得他人的讚美,甚至崇拜。但是,若我們覺得這種供應不太有價值,因此我們也無需以“羨慕的需求”去滿足他。

久而久之,那這些人可能就會自討沒趣。

有些人整容/減肥後,第一刻就是希望獲得他人的讚美。但如果我們只是默默的“嗯”一聲,或者說“是咯!”,然後繼續不當一回事的。那他們會質疑,自己耗費了這麼多金錢及時間等做這些事,但其實並沒有這個“需求”在,其他人根本不在乎,那他們可能是白做了。

還有很多很多,人們總是刻意的裝扮自己/購買昂貴產品等,就是希望獲得他人更多的關注,用這種“延伸的自我”來提高地位,滿足自己的心靈空虛。但是,這種舉動的意義未必那麼大。

但是,若這些人做了一些富有道德意義的舉動,那我絕對贊同提高人民的需求,給予更多讚美,好讓前者供應更多道德舉動。那麼,社會可能就變得更美好,而不是被那浪費大量地球資源的消費主義給充斥著。

不用看醫生了,看電腦就好!

目前社會上開了許多醫療診所,生病時很方便地就可在附近看醫生,非常方便。

通常,我們對政府醫院的刻板印象是,排長龍、服務差、敷衍。

而私人醫院的印象是效率好,服務好,但很貴。

但是,從本身或身邊朋友在近年來看私人診所的經驗,許多私人醫院的服務不但不好,而且物無所值。

有時,進入了私人診所後,醫生開口第一句就是問你,生了什麼病。然後我們就回答咳嗽、發燒、傷風等。但後他就檢查一下體溫、看下喉嚨、有些細心一點的,還可能會聽下你的心跳。

##CONTINUE##

就這樣短短幾分鐘,然後醫生通常都會叫我們出去拿藥了。服務速度真是快,我們不禁想問,他真的認真看清楚我們的病情了嗎?他是否應該多談幾句,為何為生這種病,應該怎麼照顧身體,好讓快點痊癒嗎?病人可能很想告訴醫生生病的過程,然後研究出生病的理由,以後才能有所預防,而且可能此病有別於彼病,可能潛伏著一些更嚴重的疾病呢。

但是,事實就是那麼殘酷,就這樣,出外拿藥後,付出了大筆錢,就拿藥回去吃了。醫生都不想多讓你待多一下,房外還有滾滾的錢流著進來,豈能讓你浪費時間。

醫生啊,是因為你太專業了,還是我們太多顧慮了?

雖然,我明白你一天可能要看上幾十個、幾百個病人,而且許多的病情都千篇一律,因此你已經熟能生巧,一看就知道是什麼病。但是,身為病人的我們,還是希望你能檢查得仔細一點,最後給多一些諫言,好讓我們了解情況。

但是,你這種問我們得了什麼病,然後就開什麼處方的醫生,那我們去看你幹嘛?

若醫生的素質都像你們這樣。那倒不如,找個人開發一些模擬醫生的軟件、然後我們只要進入該網站,回答預先設下的問題(如同醫生問的那些),然後家裡放個溫度計、量血壓器,然後就根據電腦給予的處方,自行去藥劑店買藥就算了。

反正,醫生也不是那樣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