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nday, March 1, 2015

當保險令人不保險

在政府的社會安全網破大洞下,保險已經變得越來越普遍,甚至邁向必需品的清單行列裡。

看著醫藥費比血壓飆得更快,難免讓人擔心稍有不慎進院就刷爆卡,或是某某人的親屬去世後頓時失去經濟來源,甚至留下一屁股債,更加剧民眾想買張保單避彈的念头。當然,有時未必为了需求而買保險,而是每當與朋友聚會時,總被對方問兩句,或要求幫忙頂頂業績,最後終於簽了個大名。

決定買保險后的過程可以很兒戲。就找個最熟的朋友,問他有什麼介紹,當對方拿台電腦出來,罗列出一堆堆數字時,其實自己似乎聽不太懂,也不太想懂,也不懂要問什麼問題,也不懂哪家公司較好,反正好友不會騙他,等到真正需要用時,到时才問對方吧,想必對方到时必定拔刀相助。

一個月150令吉的保費會不會太貴?算算自己現在的薪水,減掉基本開銷,還剩點小錢,那就夠了,沒問題!信用卡拿去過賬吧,又不像拿現金出來那麼痛,反正銀行平時有多少钱都不懂的,根本沒感覺。簽個大名後,明天一覺醒來才發現自己不懂買了哪家公司哪份保單?

這過程根本太簡單了,無需理會未來10年是否有能力支付這18000令吉保费,無需理會未來幾年買車買屋結婚生子時是否還夠錢,到時是否還有能力每年支付1800令吉。(當然,薪水也會漲,但是否入不敷出就视情況而定)

要不然,就多買張儲蓄保單,那種810年的儲蓄保單。保險代理說,現在每年還兩三百塊,期滿後就無需再供,每年都有兩千多的穩定分紅。算算下,好像蠻值得,而且現有收入支付未來810年沒問題,那就刷卡吧。

5年後,買屋買車生子了,才發現到原來基本開銷這麼沉重。每月薪水一進銀行還沒坐暖身子,過半薪水就自動轉賬飛出去了。剩下的錢只好精打細算地看看能給寶寶買多少營養食物,這時才發現原來當初的幾百塊,現在佔了多大的分量。

尽管有些人手头还松,原本还可借钱给人的,但稍一不慎發生什麼意外時,如親朋戚友進院需要借医药费,或公司裁員,或家庭開銷變高了,突然需要一大筆錢,卡債就開始攀升了。那每月幾百塊保費也比薪水更準時報到,乘坐卡債越爬越高。這時才發現,原來當初保險承諾的5-6%紅利,是要用信用卡的最高18%利息來撐的。想要退保时,才發現那退保款額遠比繳過的費用低很多。退保就代表著之前的付出幾乎血本無歸,不退保就讓18%卡債利息壓得喘不過氣,結果被逼處於進退兩難的階段。

撐多幾年後,當初買的儲蓄保險終於期滿了,才發現貨不對版,當初承諾的期滿後無需再供,原來是騙人的,原来还得继续供保险。儘管現在每年可拿到分紅,但那保費卻比花紅更高。這時再次進入進退兩難局面,要么每年繼續繳保費,當作沒拿到分紅再補貼一點點錢,要么就拿花紅,但是保險公司會自動幫你貸款(Automatic Premium Loan),然後收你年利6.6%,比該公司根據少少的累積紅利派發的5.1%利息來的高。若選擇後者,再過個五六年,反而欠下公司萬多塊的貸款(還有逐年龜升的累積紅利),要付給公司的利息上千塊了。這時想找當初的保險經紀算帐,才发现他已提早退休上岸了。

這時,保險公司會致函給你,讓你選擇繼續自動貸款供保險,還是把保單轉換成非分紅減少繳清保單。后者雖然無需再繳交保費,但也無法继续獲得分紅。這時不禁要問,供了這麼多年,反而要欠保险公司那么多贷款,扣除了累积红利后所剩无几,究竟得到了什麼?

再過幾年,生了一場大病,但保險公司不懂怎樣鑽漏洞,說這種病是不受保的,結果被逼自掏腰包付醫藥費。

再過幾年,距離領取人壽保險的賠償越來越近了,雖然當初看起來很大數目的5萬塊的人寿赔偿金已可买间廉价屋,到时才发现通货膨胀翻了几倍,到时连辦個喪禮都可能不够给了,但有好過沒有,無奈此時卻發生全球金融風暴,許多保險公司倒閉。人壽保險費,就這樣付諸東流了。

保險,究竟是為了保障投保者的利益,還是,不就是其中一個賺錢工具罷了嗎?倘若保险不但保不了你,还让你的财务问题更危险,那它的意义是什么?

(備註:或許醫藥卡在這個年代已无可避免地成為必需品,但保險公司的儲蓄保單及人壽保險等,則有待討論)

No comments 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