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s

Sunday, September 27, 2015

扶貧之路-行

行,乃四大基本需求之一。行,不只是單純地前往一個地方而已,其實也涉及了工作機會、健康、平等、生活開銷、等課題,並直接或間接構成貧富懸殊。

行,可影響一個人的工作機會及收入。找工也需考量交通。即使有些地方的薪水較高,但若沒有適合的交通抵達,那就與高薪工作插身而過,只好繼續從事可抵達範圍內,收入較低的工作。

行,也可能導致開銷變高。一些沒交通的人,特別是住在鄉村地區的人,就只能選擇購買鄰近地區較貴的物品。相較之下,有交通的人較有條件貨比三家,買到更便宜的貨,甚至是一次性購買大批物品塞滿整輛車帶回家,長期下來可省下不少錢,但沒車的人只靠雙手一次能拿到多少貨?

行,也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。有些人生病了,只要有交通,可輕易地前往醫院或診所就醫。但對於交通不方便的人來說,看醫生可能需要走很長的路,或者支付較高的交通費,如德士。因此,這些人患上小病時可能就唯有自我安慰,自稱沒什麼大礙,無需看醫生,結果小病慢慢累積成大病,導致身體健康變差,甚至導致收入變少,支付更貴的醫藥費。
 公共交通不好,錢都花去哪裡呢?

在大馬的國產車政策下,公共交通規劃不良,許多人被逼成為車奴,讓汽車侵蝕著微薄的收入。一些人每月需把三分之一,或四分之一收入拿來供車、打油、維修等。他們未必是愛車之人,但沒車的後果可能是無法上班,或者是就算有公共交通,每天也可能花上三四個小時在等待或轉搭,浪費了許多時間及生產力。因此,唯一的選擇似乎是花上大部分收入來養車,直接導致生活變窮。

此外,有些沒交通的人也被逼選擇居住在工作地點附近,但代價是必須支付昂貴的租金。很多市中心的住宿交貴,但租戶可以選擇走路或騎腳車上班,這也可省下許多時間,特別是對於那些一天工作十多個小時,甚至在入夜後或凌晨時間,即公共交通營業時間結束時上下班的人,更為重要。不過,大筆收入交給屋主後,剩下的錢就只好省吃儉用了。

解決方案

為了解決民眾的交通問題,政府及各界人士都可扮演不同的角色。

1.       提供免費巴士
政府可提供免費巴士,提高民眾的移動力。某些政府會提供環繞市中心的免費巴士,讓大眾及遊客隨時免費乘搭,自然提升民眾在市區內的移動力。此外,政府也可在上下班時間或繁忙路線提供免費巴士,提升工作人士的移動力。一些公司也提供免費巴士予員工們,以解決員工的交通問題。

2.       提供免費德士/貨車等
政府或私人界可提供免費德士/貨車等給予有需要的弱勢族群,若殘障人士、貧窮人士、單親家庭、樂齡人士等。他們也可提供免費交通給特定需求的人,如來回醫院、學校等地方的人,那就可以照顧到這些群體的基本需求,以免他們因為交通問題而繼續陷入貧困。

3.       派發免費巴士月票
政府或私人界可先鑑定一些弱勢群體,並派發免費巴士月票予他們,讓他們能夠隨時隨地及無限制地乘搭巴士。近百令吉的巴士月票可能對一些中高收入的人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,但對於連吃都成問題的人來說,這張月票就顯得非常重要。

4.       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
為了鼓勵民眾工作及解決他們的交通費問題,政府可發出“鼓勵就業交通津貼”給予一些低收入的在職人士。員工可使用該筆津貼,自由選擇乘搭不同的交通。這種政策的好處是也可鼓勵員工就職。
http://www.labour.gov.hk/tc/service/witss.htm

長遠來說,政府必須提升公共交通,提供一個廉宜、方便、覆蓋率廣、連接性好的公共交通服務。


好的公共交通服務價錢不能太貴,應讓所有民眾都負擔得起。此外,公共交通的覆蓋率必須夠廣,除了可讓乘客前往市區內的各個地點,也應照顧到城鄉及鄉村的居民,包括提供小巴/貨車載乘客抵達“最後一哩路”。儘管這些路線的乘客量不會太多,也可能會虧錢,但公共交通業者應該秉持著社會責任的精神,或者受到政府的津貼提供服務,以惠及各大階層。

公共交通規劃不只是添購提供巴士、德士、輕快鐵等交通工具就行了,這也包括整個路程的連接性。政府當局應該規劃,乘客從家裡到車站及目的地的連接性及基本設施,包括行人道、車站、時間表等。倘若要乘搭巴士時,被逼危險地在馬路上行駛很長的一段路才能抵達候車亭,然後等了很長的時間才能上車,然後又要轉幾個站,最後遲到,這只會逼使更多人認為汽車是必需品。

總結來說,所有民眾理應都有自由移動的權利,而政府理應建立一個更完善的制度,打造一個平等的社會,保障民眾自由移動的權利。

No comments :

Post a Comment